07年接近尾聲,年初一家家出貨“30萬臺”的豪言壯語似乎還在耳邊回蕩,而到了12月的第二周,完成銷售10萬臺的品牌都只有寥寥幾家。雖然沒有政策的引導,中國GPS市場的降溫還是來得比金融市場要有力得多。這樣一個年底,顯然會讓不少人過不好圣誕與新年。但國內GPS市場何以在06年爆發后變得有些“冷淡”了呢?
國內GPS行業的興起,是由眾多珠三角品牌一手炒熱的。瞬時的暴利使得嗅覺敏銳的商人蜂擁而至。很多生產者是抱著“投機”的目的來到這個行業的,一個熱度很高的環境更利于“打一槍換一個地”的經營方式。然而與金融業一樣,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不可能出現在過熱的氣氛中。中國GPS市場的降溫未必是件壞事。
在改革開放進行到快第30個年頭的今天,個體戶早就不再低人一等,“投機”也絲毫沒有一點貶義。“能抓老鼠”是一個企業立身的根本,但對一個行業來說,單純地“抓老鼠”未必能使得行業可持續地發展。筆者熟識幾家行內大企業的重要人物,他們無一不惋惜地稱“中國最早,最可愛的一批GPS導航儀消費者,恐怕會被傷害得很重了。”
07年度,中國GPS導航儀市場為什么增速趨緩?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于國內GPS產業的“業內人士”,筆者也站出來說說自己的觀點,造成2007年國內GPS市場發展不理想,“肇事者”包括:1,國際市場大環境;2,國內大牌設備生產商;3,國內地圖供應商;4,國內媒體。下面我們就將這幾者一一分析開來。
07年中國GPS導航儀增速放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市場的大環境。2006年,中國GPS市場初顯爆炸式增長趨勢,年底總出貨量達到30萬臺水平。然而,這個數字對于國際頂級導航儀品牌來說,太微不足道了。2006年,歐洲PND市場出貨量超過740萬臺,幾大頂級品牌的出貨量都在百萬臺以上。更可怕的是,2007年度,在幾家大品牌集中火力的推動下,歐洲PND市場實現了超過100%幅度的增長,而北美市場由于06年基數稍低于歐洲,更實現了達到150%的增長幅度。
面對這樣的國際格局,再笨的品牌恐怕也知道如何部署自己的戰略了。而對于中國市場,這個即使10倍增長也不足掛齒的出貨量,顯然國際大牌們還沒有騰出手腳。更何況,如今進軍中國未成熟市場市場,價值未必得到充分認可。如果你是TomTom的亞太區總裁,你不會有“花錢教育市場?讓GARMIN去做吧!”這樣的想法么?!
除了忙于搶占市場份額,07年幾大品牌也被產業鏈整合搞得焦頭爛額。在逐漸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后,GARMIN與TomTom,甚至NOKIA都深感控制內容對未來發展的意義。搶購(用這個詞似乎更恰當一點)世界兩大電子地圖供應商成了07年度GPS行業最重要的事件,其對未來的影響深不可知。
國際大牌無暇顧及中國市場,那么善于模仿的中國GPS行業“雜牌軍”顯然失去了“榜樣的力量”,再加上價值被輕視,傷害國內消費者現象眾多,顯然這塊市場不是這些小品牌能支撐起來的,國際因素是中國PND市場不振的重要原因。然而“不知無罪”,在國際環境之后,更應該“指責”的是那些國內的大品牌。
近年流行追究“不作為”的罪責,今天我們也冒死來一下子。死不要緊,只是一切為的都是投身這個行業的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