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買自主品牌的車丟面子 五個理由給你駁回去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最近逛知乎,居然翻到了不少關于“自主品牌”的話題,有這么幾個提問讓我印象深刻:為什么很多人不愿買自主品牌汽車?我們對自主品牌車型都有哪些偏見?老實說,作為一名汽車從業者,相信有那么一批人是和我一樣,親眼見證了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也親眼見識了自主品牌粉絲(比如迪粉、新齊軍和吉利海軍)對于品牌的忠誠度。當然,我個人內心深處也是更希望咱們自己的品牌能夠越來越強大。所以,倘若如今還有人認為買自主品牌的車丟面子,小編會給你五個理由駁回去。
五大理由 |
為何總會有人更愿意買合資品牌車型?想必,這和中國汽車的起步發展多少有點淵源。我國的汽車起步是從載貨汽車開始,而最先進入大眾視線的私家車要屬我們熟悉的“老三樣”了:桑塔納、捷達和富康,也造就了人們對汽車的第一印象:“合資”真香,這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當咱還在學習汽車生產線是咋一回事的時候,市場就開始被“合資身份”先入為主了。無疑,自主品牌起步晚,底子薄是那時的寫照。
不過,汽車工業的復雜性并非幾年內就能出成果的,更何況自主品牌也還真的年輕,目前來看其趕超的步伐也算是很快了。只是為何還有更多人愿意買合資,這就是歷史留存在人們腦海里刻板印象的問題,但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人們也慢慢有了改觀。
咱畢竟有著大國實力,既然“借鑒”不成,自主企業便開始買技術、挖牛人,從“逆向開發”到“正向開發”,雖然是走了不少彎路,也有負面聲音,但最終那些有實力的自主品牌還是嶄露了頭角,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基本上“自有”元素開始突顯。比如各家車企都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設計院和研究院,還有全球研發體系的打造,也都在大力宣傳其技術實力。
好比吉利,它在收購沃爾沃后還參照國際造車理念和標準進行過多次打磨, 在吃透了一部分技術后,也就造就了后來口碑和銷量都還不錯的“博車型”。再比如長城,從逆向開發SUV起家到近幾年不斷加大對研發的投入,“WEY”家族風格開始備受好評。更關鍵的是,他們在研發上都舍得投入,比如吉利、長城和比亞迪這幾家的研發人員就都有萬人以上。
主流車企研發領域優勢 | |
車企 | 重點研發領域 |
比亞迪 | 專營新能源汽車和SUV |
吉利 | 專營轎車和SUV |
長城 | 專營SUV和輕型載貨汽車 |
還有奇瑞和長安,他們也都在合資品牌身上學到了一些技術并開始自行研發,尤其是長安,我們所熟知的“五國九地”研發體系真乃陣容強大。并且,長安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也都有用在自家車型上。
主流自主品牌車企三大件情況 | ||
車企 | 發動機 | 變速箱 |
吉利 | 已經研發出了好幾款發動機 | 能自產AT變速箱 |
長安 | 代表作為藍鯨系列 | 生產手動變速箱,自動變速箱多為愛信6AT。 長項是底盤調教 |
奇瑞 | ACTECO系列 | 自產CVT變速箱,底盤調教也非常穩定 |
在發動機方面,吉利、長安、傳祺、長城、奇瑞等車企都能自產發動機。此前,我們曾參觀過吉利CMA工廠,其焊裝車間的焊裝自動化率達到了100%,全部實現了機器人自動焊接,這一點無論是中國品牌還是高端合資品牌真的是非常罕見。
而在設計方面動作就更明顯了,各個品牌都開始紛紛邀請外籍設計師讓顏值換血。比如比亞迪在邀請了沃爾夫岡·艾格后,便將“Dragon Face”設計語言演繹到一個新高度;吉利在收購了沃爾沃之后,就直接找了沃爾沃的首席設計師霍布里領銜設計團隊,“回紋漣漪”便成為了吉利的標簽。還有很多諸如此類案例,比如長安邀請的是賓利外觀設計總監David Hilton、紅旗邀請了前勞斯萊斯的設計總監加盟、長城、奇瑞邀請的是寶馬設計師、廣汽邀請的是奔馳設計師、以及東南汽車與賓尼法利納設計院深度合作。
如果研發實力和顏值回血您還認為證據不足,那么請再看每月銷量榜單(見下表),你會很欣喜的發現,賣得最好的MPV一定是五菱宏光S,而賣得最好的SUV一定是哈弗H6,這倆就一直霸占第一的位置雷打不動。而且近兩年的自主品牌也是新車不斷(更新進度多到稍不關注就多了幾個不認識的新車型),像博越、瑞虎5x、VV7、長安CS75、領克,試問哪一款車型沒有熱度?
賣得最好的SUV和MPV都是自主品牌 | ||||
SUV車型top5排行 | ||||
銷量排名 | 車系 | 官方價 | 從屬品牌 | 2月銷量 |
1 | 哈弗H6 | 10.20-14.10萬 | 哈弗 | 5071 |
2 | 長安CS75 PLUS | 10.69-15.49萬 | 長安汽車 | 3866 |
3 | 奔馳GLC | 39.28-58.78萬 | 奔馳 | 3711 |
4 | 瑞虎5x | 5.99-8.99萬 | 奇瑞 | 3651 |
5 | 博越 | 8.88-15.68萬 | 吉利汽車 | 3563 |
MPV車型top5排行 | ||||
銷量排名 | 車系 | 官方價 | 從屬品牌 | 2月銷量 |
1 | 五菱宏光S | 4.28-5.88萬 | 五菱 | 2540 |
2 | 菱智 | 5.59-8.89萬 | 東風風行 | 1795 |
3 | 瑞風M4 | 9.98-15.98萬 | 江淮 | 1250 |
4 | 嘉際新能源 | 19.28-21.58萬 | 吉利汽車 | 913 |
5 | 別克GL8 | 23.29-44.99萬 | 別克 | 870 |
所以這兩年,自主品牌汽車無論是顏值、做工、舒適度還是動力匹配和行駛品質都有了巨大的進步。當然,咱也不用那么偏激非要拿年輕的自主品牌與百年歐美汽車工業去比(承認肯定存在差距),但至少能肯定如今的自主品質真的是進步很大。
如果你還要說自主品牌起步太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然也沒錯,但也不全面。因為在小編看來,或許未來汽車的重心會是電氣化和數字化時代,專研機械和智能汽車的布局可能廠家也會做權衡,為了彎道超車,自主品牌或許更寧愿把重心放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里。
為了提高競爭力、搶占新興戰略市場,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在新能源上的布局明顯要早于合資品牌(當然,這樣是政策的引導和推進),但相對于燃油車來說,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門檻也相對低一些,像比亞迪、吉利新能源、廣汽新能源等目前就已經有了很不錯的口碑,所以提前布局且獲勝的希望較大。
全球主要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 | |||
國家 | 目標 | ||
中國 | 2025年25% | ||
日本 | 2030年20-30% | ||
美國 加州 | 2025年15% | ||
英國/法國 | 2040年100% | ||
德國 | 2030年累計700萬輛 | ||
|
而且從各個車企所規劃的自動駕駛這個時間節點,你可以看作是國內L3級別自動駕駛(一定條件下的自動駕駛)的“開花”之年。當然,對于L3這個概念雖然業界還有很多質疑的聲音,究竟是不是文字游戲我們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雖然目前看到的L3級別還是“以人為主”),但這卻不能抹殺對于自主品牌車型來說是利好的時代。
長安、長城、吉利、東風、廣汽新能源、小鵬汽車等中國品牌車企也都計劃在2020年到2021年實現旗下L3車型量產,并且騰訊、百度、阿里、樂視、博泰等互聯網企業也在加速向智能汽車領域布局。顯然,中國汽車品牌的新元年正在加速鋪開,但真到“落地”尚需時日。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