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理想與現實

作為一汽反擊“自主品牌無為說”的第一款高起點、高品質、高性能的自主品牌中高級轎車,奔騰歷經三年多潛心研發,再加上馬自達的合作,它的身體素質確實也不錯:馬6的底盤、馬6的發動機、馬6的變速箱,還有馬6風格的深色內飾,如果不是換上了喬治亞羅設計的“馬夾”,它與馬6確實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為了確保它的品質,奔騰更號稱經過300萬公里路試、經受518項精密檢驗。在上市前后,奔騰還率先在公眾面前經過了嚴酷的真人實車翻滾實驗、“集裝箱壓頂”等安全測試,以展示它脫胎換骨的安全性。
但是似乎要沿襲一汽的長項,或者要在一汽轎車內部與馬6形成錯位競爭,奔騰的定位卻仍然留在公商務車市場上,以馬6輕盈飄逸的身體來承擔公務車的職責,似乎有點勉為其難。也許正是這樣的錯位,造成了雖然奔騰號稱在上市前后收到了7000張訂單,但是在9月卻只有不到1000輛的銷量入賬。
其實自主品牌中高級車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即使是用了同樣的技術,即使采用了同樣的工藝,掛了自主的牌子似乎就是沒有合資牌子那么挺括。
當然出現這種情況,也與國內的消費者還不成熟有關系,想當年日本和韓國汽車工業剛起步時,它們國內不也是充斥著國外品牌么?關鍵還是要建立中國消費者對于國貨的信心。
日本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認為在5-10年后的中國汽車,將會像現在的中國彩電一樣占據大部分中國市場,而奔騰,還有上汽的榮威,會不會成為中國汽車的海爾和長虹呢?
目前,在微車和小車領域,自主品牌已經小有建樹,而“民心工程”將在奔騰所牽頭的中高級車市場上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