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訴求解套持幣待購
2004年,中國汽車召回制度的出臺,讓消費者初嘗“國民待遇”,在汽車消費方面與國際接了一次軌。這在中國消費者心里是一次質的飛躍。但,太多的消極因素仍然困擾著中國的車主們:車價過高,微車限行,配置縮水,二手車市場混亂,交不完的雜費,停車場緊缺,交通擁堵……我們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股腦地交給2005年,但我們期盼著這些問題在2005年能夠讓消費者看到解決的希望。
牽一發而動全身。本已錯綜復雜的汽車消費環境,再加上比較濃重的地方保護色彩,讓許多車主心煩意亂,更阻止了不少潛在車主的購車行為。“持幣待購”,作為讓2004年車市增幅銳減的因素之一,其成因就離不開消費環境的無法改善。
就在2004年的最后兩天,“汽車三包”征求意見稿出臺,讓消費者又舒了口氣,給2004年的消費環境劃上了一個閃亮的句號。樂觀的消費者預計,2005年可能是汽車消費環境的改善年。理由是,國家有關部門既然鼓勵汽車走進家庭,就一定會出臺有利于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尤其是拉動汽車銷量的提升,而不會讓各大汽車廠愁眉苦臉。
2005年,你能讓一直向往享受汽車生活的樂觀者如愿、悲觀者回頭嗎?
1 車價到位
平心而論,2004年國內車價的下跌已經相當可觀,據說車價平均達到15%左右的跌幅。應該說和以往相比,現在的車價已經讓不少想買車的朋友怦然心動。但只要和國際車價相比,我們就很容易發現,雖然經歷了多次幅度不小的降價,但絕大多數車型的價格并不如廣告宣傳中所宣稱的那樣“提前與世界接軌”,事實上對于大多數車型,消費者還是要花上比國際市場多30%甚至更多的價錢才能把新車請回家,車價還是有虛高的嫌疑。
去年的車價跳水是伴隨著車市不振而來的。作為消費者,我們當然希望國內車市風生水起、靚車云集,能在一個選擇面更廣也更健康的市場里消費。只是想提醒一下各大汽車廠商,等車市一掃陰霾之時,也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車好賣了定價也得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畢竟車價與國際接軌才是國內車市近期的目標之一。
而長遠來看,汽車生產企業在逐漸掌握了汽車所有核心技術之后,所謂的國際市場價格標準就失去了標桿作用。以國內廉價的生產成本來看,國內家電業的現狀也就預示了汽車產業的明天,但我們現在只能期盼今年車價繼續回落,不是因為惡性競爭,不是因為“消化庫存”,而只是因為汽車企業理性的回歸。
2 規范二手車
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我國二手車市場隨之不斷擴大。來自商務部的信息顯示,去年上半年我國累計交易各種二手車64.7萬輛,同比增長33.1%,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新車交易增長24.15%的幅度,高出近9個百分點。但在這風風火火的場面背后,卻隱藏著相當多的不規范和法規的缺失,不少消費者在購買了二手車之后面臨無法過戶、維修困難甚至誤買到盜搶車等系列問題,但又缺乏相關法規的支持,嚴重挫傷人們購買二手車的熱情和信心。
據統計,前年美國新車的總銷量為1670萬輛,而二手車銷量高達4300萬輛,是新車的2倍多。如此紅火的二手車市場有賴市場和法規的完善。好在從去年9月份開始,國內幾家主流汽車企業開始涉足二手車業務,除舊車置換外,還包括二手車認證。業務流程包括,消費者把二手車置換給特許經銷商,經過車輛檢測鑒定后,評估出價格,消費者再選定新車,補足差價即可。置換下來的二手車,經過120項檢測后維修,然后銷售,而且新買家還可得到6個月或1萬公里的售后質量保證。
另據了解,我國今年將出臺《二手車交易管理辦法》,相信人們消費二手車的熱情將更加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