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解讀:太空競賽時代的腦洞設計

2022-04-06 16:07:21 作者:黃恒樂

  【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在《設計解讀》專欄的上一集作品中,筆者搜集了蘇聯汽車工業史上的眾多有趣車型的百多張奇葩圖,并從宏觀層面為大家分析了這些產品因何存在。這一集,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美蘇太空競賽時代的汽車設計之上。

  請大家務必記得,太空競賽時代是極其偉大的,兩大陣營為了證明自己才是人類最正義和光明的未來,不斷提升頂尖技術的研發和民眾的生活水平,遠比當今這個“比爛”的時代要偉大。

  貼一個鏈接,上一集很好看,不要錯過:

設計解讀:太空競賽時代的腦洞設計

 
太空競賽:一個“比好”的美好年代

  估計很多人都看過蘇聯笑話集,的確很逗,但那并不是蘇聯的全部。如果蘇聯真的如此菜比,一個超級大國又怎能存活70多年?

  筆者最近在看俄羅斯的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毛熊在十幾個小時里面大量承認自己前期犯的眾多錯誤,又不斷給人振奮的心情,讓我們意識到蘇聯這個國家是不可被戰勝的(除非內部自爆):紅軍政委帶頭沖鋒,而不是在西方電影中用槍逼著戰士沖鋒;美國海軍陸戰隊吹得神乎其技,但戰績統計表明紅海軍上岸之后才是最強步兵;戰爭期間德三婦女們在家帶孩子,蘇聯婦女駕駛坦克與轟炸機沖擊敵陣;德三戰士嗑藥時才勇猛,只能吃帶雜質的黑面包的紅軍戰士在身負重傷時依然舉槍還擊;小胡子躲在地堡里畏手畏腳,荷槍實彈的紅軍在大胡子站的紅場檢閱臺前走過之后直接投入前線,此時德軍已攻入市郊……

  二戰之后,蘇聯隨便被打掉了一整代青年人,但工業化水平達到了全球第二,國際公信力達到了巔峰。即使歐美用盡辦法通過好萊塢電影給西線戰績刷存在感,但那時候的世人都知道(現在的人多數不知道),歐洲戰場最大的功勞屬于紅軍,東線消滅德棍總數是西線的11倍,毛子是真·戰斗民族。

  戰后的世界分為兩極,兩種思想分別爭當人類未來之光。

  Plan A:依舊強大的西方文明帝國集群,作為食利者(吸血鬼)因此鄙視勞動者,依靠剝削農業國家保持優勢的生活質量,人類發展水平最高但必須持續開戰來維持。

  Plan B:人類發展水平暫時還不高的紅色政權,通過大基建、男女平權、計劃經濟大幅度提升生產力,勞動者光榮且收益可觀,但部分個人自由必須讓渡給集體。

  太空競賽(The Space Race)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兩個陣營都希望通過一些“國家廣告”來宣傳自家才是正義的人類之光,上太空便是最好的廣告。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戰后十年)到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美蘇兩大陣營的航天技術在巨額研發資金投入之下突飛猛進,第一顆人造衛星(蘇聯1957)、第一次載人航天(蘇聯1961)、第一次登陸月球(美國1969),最終在第一次美蘇太空聯盟“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當中走向關系緩和——既然我們誰都打不贏誰,不如聯合起來排擠全世界的航天產業?

  神仙打架的下半場,是神仙聯手了……

  在此期間,蘇聯汽車工業的關注點一直都在軍用領域,伏爾加、吉姆、斯大林等品牌汽車的綜合性能遠不如西歐汽車產品,更別說媲美如日中天的美國汽車,可見毛熊汽車工業并不善于設計制造一些“不帶炮塔的汽車”。

  相比“傻大黑粗”的蘇聯民用車,美國民用車領域在石油危機之前絕對是全球的扛把子。因為布萊頓森林體系為美元收割全球財富埋下了伏筆,當各國還在忙于重建國家和還錢給美國的時候,美利堅人民已經過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

  那時候的美國車,怎么夸張怎么來,最好長得像火箭像飛船。

 
太空美學:Power! Power!Power!
0
 
Harley Jarvis Earl(1893-1969)

  上一集我們講了大量蘇聯汽車,這一集以美國車為主。在我們開啟太空美學課程之前,需要先介紹一位大牛,因為仿制戰斗機、火箭、太空飛船的設計是從美國通用汽車開始的,而主導者就是這位老哥——Harley Jarvis Earl。

  哈雷哥在加州好萊塢出身,哈雷爸是倒騰車身制造的,從馬車時代一路改裝到汽車時代,不過效益不好,后來被凱迪拉克收購了。哈雷哥是正經斯坦福學生,1939年設計并制造了別克Y-Job概念車(下圖坐Y-Job車里的就是哈雷哥),這款車的后繼車型是Le Sabre。

  在二戰期間,設計大神哈雷哥在通用汽車負責軍隊迷彩的研究和軍人偽裝培訓,寫了一本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叫《Camouflage Manual for General Motors Camouflage》,翻譯過來就是“通用汽車迷彩偽裝手冊”。

  戰后,哈雷哥帶領的通用設計部開始為凱迪拉克產品線裝備“尾鰭”,靈感來自于二戰功臣——洛克希德生產的P-38單座雙發戰斗轟炸機。

  1948年開始使用的飛行器尾鰭設計啟發了很多美國車企,林肯、哈德遜、Nash等車企紛紛模仿起來,美系車開始進入50年代的浮夸時代。

  除了飛行器尾鰭設計之外,通用集團設計總監/副總裁哈雷哥還啟動了“Project Opel”,這個項目不是給歐寶做什么霸道設計,而是一個秘密研發平民跑車的計劃,最終1953年孵化出舉世聞名的雪佛蘭科爾維特

  為什么要在這里提到科爾維特(Corvette)呢?

  因為通用一直都在通過NASA給他們的科爾維特打廣告,只要是登上過太空的宇航員,都可以用1美元/年的價格租賃科爾維特跑車。

  1969年,哈雷哥在佛羅里達去世,享年75歲。他是汽車領域第一位造型總監,是汽車黏土造型、環繞式擋風玻璃、雙色漆面、飛行器尾鰭的開創者。

1
 
通用Firebird一代(1953)

  通用集團在50年代一共出過三代“火鳥”,都停留在概念車階段,沒有一輛是適合量產的。這里說的通用火鳥,跟通用子品牌龐蒂亞克推出的火鳥跑車(Pony Car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兩樣東西。

  哈雷哥授權手下開啟了火鳥項目,第一代火鳥其實算不上什么汽車,本質上是一款帶四個輪子的噴氣式戰斗機,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輛用燃氣輪機推動的汽車。

  火鳥一代的車身是由玻璃纖維打造的,即使搭載了一臺370馬力的燃氣輪機,整備質量也不過是1134kg。

  從后面看這臺火鳥,除了一個發動機噴氣口之外,你還能見到襟翼,也就是飛機用來減速的玩意,進一步證實了這玩意跟汽車沒啥正經關聯。

2
 
通用Firebird二代(1956)

  火鳥二代明顯“實用”了很多,設計了兩排座椅,讓它更具備“溫馨家庭”的設計特色。

  火鳥二代的前緣設計了兩個進氣口,跟那個年代的雙引擎噴氣式戰斗機差不多,看下圖的車體側視影子就知道這火鳥來者不善了。

  火鳥二代的燃氣輪機馬力減少至200匹,車身覆蓋件使用鈦合金制成,這可是當年最頂尖的航空航天材料。

  與此同時,火鳥二代還是通用第一款使用四輪盤式制動和四輪獨立懸架的汽車,此外還配備了自適應懸架系統。就在美國人用飛行器技術如火如荼地研發怪物汽車的這一年,中國才終于學會了制造汽車,解放牌卡車終于下線。

  下圖插袋的酷哥就是哈雷哥。

3
 
通用Firebird三代(1959)

  三代火鳥依然使用燃氣輪機,也就是噴火才會跑,所以整個家族都叫“火鳥”你應該沒意見吧?

  三代火鳥采用了剪刀門設計,雙氣泡艙蓋就是車門的一部分,車身上的鰭就多達7個,浮夸到極致。

  除了225馬力的燃氣輪機之外,三代火鳥還有很多高精尖科技,比如可以讓駕駛員(飛行員)輸入信息的行車電腦、ABS防抱死制動系統定速巡航系統、鈦合金覆蓋件等等。

  自此,三代火鳥概念車全說齊了。

4
 
阿爾法·羅密歐 B.A.T. 5 (1953)

  意大利風騷車企阿羅在50年代也跟風設計過幾臺很有航空器風格的概念車,這個系列被稱為Berlina Aerodinamica Tecnica(簡稱B.A.T.),其中Aerodinamica就是Aero(航空)與Dynamic(動力學)的組合詞。

  阿爾法·羅密歐B.A.T.一共三臺,后綴分別為B.A.T. 5(1953)、B.A.T. 7(1954)、B.A.T. 9(1955),均為阿羅與博通合作設計的,總設計師為佛朗哥·斯卡廖內(Franco Scaglione)。

  這三臺概念車都有一組“卷起來”的尾鰭,阿羅希望以此減少高速行駛時的亂流,但其實作用并不大,后來歐洲車也沒怎么玩過這類型設計。

  真正有用的應該是覆蓋車輪轂上半截的蓋板,它們真的可以降低風阻。

  雖然只有一臺2.0L四缸汽油機輸出90馬力,B.A.T. 5卻可以達到200km/h的極速。

5
 
阿爾法·羅密歐 B.A.T. 7 (1954)

  相比5,B.A.T. 7的造型更加夸張一些,車頭更加低矮,尾鰭更加張揚。

  據稱,三臺B.A.T.的最低風阻系數可以去到0.19Cd,最輕只有1100kg,在50年代屬于神一樣的存在。

6
 
阿爾法·羅密歐 B.A.T. 9 (1955)

  B.A.T. 9更像一臺阿羅,過于夸張的飛行器造型元素被縮小或者簡化,與那個年代的美國火箭車有點接近了。

7
 
藍旗亞Aurelia PF200 Convertible (1952)

  意大利的百年老品牌藍旗亞也做過飛行器元素的設計,下面我們來聊幾款來自各廠的“模仿噴氣機進氣口”的產品。

  首先出場的是Aurelia PF200 Convertible,車名極長,軸距也達到了2910mm,在歐洲車里面很少見。

  別看進氣口是大嘴設計,其實只有2.0L V6排量,馬力也不過90匹,極速只有160km/h。

  這個進氣口的靈感來源是美國空軍F-86佩刀戰斗機。

  車迷們可能會發現,整車筆觸都有點熟悉,那是因為設計承包商就是大名鼎鼎的賓尼法利納(Pininfarina),他們在之后多次使用了PF200上面的設計元素。

8
 
Manta Ray (1953)

  名為“蝠鲼”(Manta Ray)是加州一家車身制造小廠自己搗弄出來的東西,主理人Both Glen 和Vernon正好是北美航空公司的員工,更具體一點就是在導彈和噴氣機設計部門混的人。

  簡單來說,這是一臺模型,根本不存在量產的潛質。車頭是個噴氣式飛機的進氣口,其實用的是活塞式V8引擎。

  這玩意在1954洛杉磯車展亮相之后,當地一家報紙給他們頒發了一個獎項和一些獎金,當地有一位經銷商老板聞名而來并買下了這臺裝13神器。

9
 
道奇Firearrow(1954)

  道奇出過幾臺“火箭”(Firearrow)概念車,是意大利車身制造公司Carrozzeria Ghia的杰作。

  毫無疑問,進氣口都是致敬噴氣式戰斗機的,這在當年屬于“符合美學的前瞻設計”。

  下方4張圖分別是道奇Firearrow 1/2/3/4:

10
 
凱迪拉克PF200 Cabriolet (1954)

  凱迪拉克也有過類似的玩意,命名為PF200,看起來很不凱迪。

11
 
凱迪拉克Cyclone (1959)

  看這車尾,看這腰線,看這氣泡艙蓋,真的絕了,Cyclone不就是兩顆導彈綁著座艙在飛嗎?

  這臺名為“熱帶風暴”的概念車是凱迪拉克1959年的作品,拿到今天來看一點都不過時。

  動力系統毫無疑問是一臺美式大V8,排量去到6.4L,在那個年代的美國算是沒發揮好的“基礎排量”。牛的是,這臺車還配備了自動變速箱,四個輪子是獨立懸架結構,不是板車底大杠。

  大家可以看看這模仿兩個導彈頭的錐形前大燈罩子,里面其實還有利用雷達監測的防前碰系統,相當于現在AEB系統的鼻祖。

12
 
別克Centurion (1956)

  這幾年有幾個新勢力品牌使勁嚷嚷自家“大大大大全景天窗”多牛逼,其實六十多年前的美國早已玩厭了這種玩意,而且玩得比現在的新勢力還要瘋。

  比如這臺別克Centurion概念車吧,如果你在加州開它,兩個月后直接從白人變黑人也不是問題。

  當時美國人特別喜歡設計這種氣泡座艙罩,而且不需要像軍用領域采用一體式設計,制造起來也簡單很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的氣泡式座艙比現在所有全景天窗設計都要通透多了。當然,那個年代的汽車安全標準也低,讓設計師天馬行空的空間也大。

  既然能叫“百夫長”,別克Centurion還有更多黑科技給到。大家有沒發現,這臺車的前擋風玻璃上是沒有內后視鏡的,車外兩邊也沒有外后視鏡,那是因為這些反射元件直接變中控臺上的屏幕替代了,車外則安裝了攝像頭。

13
 
福特FX-Atmos (1954)

  為在1954芝加哥車展上玩腦洞,福特設計了一臺充滿雙引擎戰斗機元素的車子,駕駛員直接坐在車子中間(旁邊是兩位乘客的座位,比邁凱倫F1早幾十年),頭頂著氣泡座艙,方向盤變成了戰斗機操控桿。

  這里的FX全文應該是Future Experimental,福特本來想給它裝一套小型核反應引擎的,不過沒裝成,所以這玩意是沒有動力的。

  對了,大家有沒發現車頭有兩個噴氣式發動機進氣口模樣的部件,都安裝有尖尖的雷達天線(仿制戰斗機),其實那玩意是無線電天線,福特在測試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14
 
福特Mystere (1955)

  Mystere這臺車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他們請的模特很漂亮。

  Mystere用了一套燃氣輪機來驅動,安裝在后艙當中。

  這臺車厲害的地方還有中央扶手箱后方的電視屏幕、后排的車載電話、按鈕式一鍵點火開關、前備廂(美國車很少有的)、可以自動轉向乘客讓ta上車的座椅、可以轉換左右舵的方向舵。

15
 
福特X-2000 (1958)

  輪花里胡哨,福特X-2000絕對是宗師級別的存在。

  福特設計師團隊在1958年的時候認為,人類發展到2000年的時候,就應該開這么科幻的車子。好吧,他們想多了。

  車尾那兩個形似“火箭推進器”的玩意,筆者還沒搞清楚是拿來干甚用的,倒是很影響風阻。

16
 
Oldsmobile Golden Rocket (1956)

  奧茲莫比爾(Oldsmobile)是美國名廠,1897年成立的大廠子,1908年被通用收購,到2004年倒閉的時候一共生產了3500萬輛汽車。

  1983-1986年是奧茲莫比爾的高光時刻,年銷售量超過100萬。可惜,美國最老的廠子在21世紀初關張大吉。

  這架名為Golden Rocket(金色火箭)的概念車比同期作品更加靦腆,更加優雅的雪茄型車身帶著一點英倫氣息,車門采用鷗翼式開啟方式(類似梅奔300SL),座椅迎賓功能會自動抬高座椅并向外側旋轉,方向盤超級細且中控。

17
 
Astra-Gnome (1956)

  美國汽車公司(AMC)有一臺名叫Nash Metropolitan的微型車。

  被汽車設計師Richard Arbib改成了Astra-Gnome概念車,也叫“Time and Space Car”。

  除了獵奇之外,它并沒有什么具體的作用。

18
 
克萊斯勒Dart概念車 (1956)

  Dart這個名字一開始出現在1956年的克萊斯勒概念車上面,由意大利車身制造商Carrozzeria Ghia設計了流線型車身,后來這款車給了道奇作為入門級全尺寸車進行量產,后來逐步變成中型車和緊湊型車(石油危機之后)。

  克萊斯勒創造Dart的時候,希望設計一種 “帶輪子的水上飛機”這樣觀感的產品,所以整車流線型做得非常好,扁平寬闊,在圓石灘還拿了獎,不過量產之后優勢另一回事……

19
 
林肯Futura蝙蝠車(1966)

  花花公子蝙蝠俠是在1939年誕生的,戰后漫畫持續熱銷,但60年代賣不掉了,DC計劃把蝙蝠俠拍成電視劇來逆轉撲街的漫畫出版業。1965年夏末,蝙蝠俠電視劇正在籌備拍攝,Dean Jeffries受邀為這部劇制造一輛蝙蝠車,但劇組提前了檔期,最終爛攤子由車身制造商George Barris接了盤——著名的1966蝙蝠車誕生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輛實體的蝙蝠俠座駕,畢竟之前都是畫在紙上的。

  雖然主理人George Barris并未直接參與設計這輛蝙蝠車,但他公司的打工人很盡職地完成了工作,只用了三周時間就將福特Futura改裝成一代名車。

  被打造出來的1966蝙蝠車一共有三輛,一輛用來派系,一輛拿來當自家改裝廠的招牌,一輛私人收藏。

  外形就不多贅述了,本來林肯Futura就是一臺誕生于太空競賽時代(1954量產)的產品,有著濃厚的美式奢華(5.7米長的雙人車)和太空元素。

  放一張高清的蝙蝠俠座駕迭代圖,從1966到2016年的6款蝙蝠車。

20
 
菲亞特Turbina (1954)

  再看幾臺歐洲車。“Turbina”在意大利文里面就是燃氣輪機的意思,下圖的菲亞特Turbina也沒騙你,它真的是一臺燃氣輪機汽車,而且菲亞特將它吹捧為“歐洲大陸第一輛燃氣輪機汽車”——因為英國羅孚制造了歐洲第一輛,所以只要多加個定語就可以再創造多個第一。

  這臺車的首發地點是都靈-卡塞勒機場,估計普通賽車場無法滿足它的性能展示需求。

  菲亞特Turbina在都靈理工大學的風洞里面測出了0.14Cd的極低風阻,燃氣輪機沒有連接變速箱(因為扭力太大了根本不需要),但轉速到22000rpm的時候也不過300PS輸出,極速只有250km/h。

  由于燃耗過高且機子容易過熱,這臺概念車玩了幾次之后就被送到都靈汽車博物館擺著了。

21
 
菲亞特600 Model Y Berlinetta (1961)

  這臺菲亞特600 Model Y模仿了飛機尾翼,不過它依然是一臺菲亞特600,丑是與生俱來的特質。(估計叫Model Y的車都特別包子樣)

22
 
梅賽德斯-奔馳C111系列(1969-1979)

  奔馳一共設計過4款C111概念車,第一輛誕生于1969年,采用三轉子的汪克爾發動機。

  第二輛誕生于1970年,四轉子發動機上身,車速可以達到300km/h,破百4.8秒。(官圖是真的好看)

  誕生于1978年的第三輛開始展現飛行器設計元素,不過改用采用活塞式柴油機,可見石油危機之后的西方車企根本玩不起轉子了。直列五缸渦輪增壓柴油機提供了228匹,打破了九項柴油車速度記錄,當然也要感謝低至0.191Cd的風阻系數。

  這臺車的極速可以達到322km/h,當巡航速度為316km/h時,油耗居然只有16L/100km。

  第四輛同樣采用了柴油機,誕生于1979年的C111四代使用一臺渦輪增壓V8發動機創造了403.78km/h的極速。

  看看下圖四代的尾翼,已經從三代的垂尾變成了雙垂尾。

 
石油危機:日本車時代的來臨

  好日子不長久,但好日子過一天是一天。

  太空競賽時期的汽車奢華設計,最終是被美國人自己給終結的。

  美利堅的爸爸以色列,是美國安插在中東的一根肉中刺。1967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如日中天的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夾擊以色列卻遭慘敗,直接弄丟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阿拉伯世界臥薪嘗膽到1973發動贖罪日戰爭,結果以色列照例在兒子幫助下打贏了,阿拉伯國家蒙受奇恥大辱,決定聯合減產石油、提高油價來摧毀西方工業國的經濟。

  面對漲了4倍的石油,美國人的好日子到頭了,化石燃料輸出國蘇聯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此消彼長之下,70年代的蘇聯人生活質量直逼美國,前文Plan B國家路線的公信力得到加強。

  作為帶英的嫡系,美國一直都扮演“離岸平衡手”的攪屎棍角色:世界大亂則美國富,世界和平則美國窮。美國這一次搗亂中東,沒想到最終摧毀了美國汽車工業的先進地位,省油的日本汽車走上了歷史舞臺并完成資金積累,進而改進技術和工藝并大大提升可靠性,讓日本成為汽車工業史上不可繞過的汽車強國。

  《設計解讀》的下一集,本想跟大家聊聊日系K-Car的,但JDM大家相對熟悉,所以筆者打算先聊聊有趣的歐洲微型汽車設計,半世紀前的歐洲“老年代步車”,下下期再聊K-Car。

(文:太平洋汽車網 黃恒樂)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相關閱讀
    點擊加載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茄子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yellow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欧美成成人免费| 伊人五月天婷婷|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91成人免费版| 天天爱天天操天天干| 三级三级三级网站网址|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乱码一乱码二乱码三新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男女一对一免费视频|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国产国语对白露脸正在播放| 青青操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码| 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在第10页线观看| 日本亚洲黄色片|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最新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毛片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偷自拍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2018天天弄| 国产精品密入口导航游戏|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自偷在线拍精品热| 91大神精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