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的車牌號是:陜G,行政級別是:縣,人口約:約7.45萬人,人口密度為:20人/km,面積約:3678平方公里,郵政編碼是:725000
簡介:寧陜縣地處
秦(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嶺中段南麓,屬北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長江、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是省會西安市南枕的綠色屏障,安康市的北大門,距西安最近距離僅72公里,是關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東接柞水、鎮安,南連石泉、
漢(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陰、安康,西鄰佛坪,北靠長安、周至、戶縣。自清朝設“寧陜廳”,取其“安寧陜西”之意。地域南北長130公里,東西寬110公里,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在國土面積中,山地占96.41%,耕地占2.73%,水域占0.86%,地貌特點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轄14鄉鎮98個行政村,共有漢、回、蒙、滿、壯五個民族,常住人口22106戶74497人。寧陜縣是國家級貧困山區縣,是全國的重點林業縣,建國后直到七十年代末,由于受交通、技術、資金、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寧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只有一些生產小型鐵器具、木制農具、火紙及編制竹制品等作坊式的小企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效益差。80年代初期,縣委、縣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將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與豐富的森林資源有效結合起來,重點發展縣屬森工企業,從而使寧陜的工業初具規模,由于寧陜工業發展主要圍繞森林資源興辦的一大批加工企業,結構十分單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國營、集體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1999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寧陜縣所有以木材為原材料的森工企業全部關停并轉,寧陜的工業發展跌入了低谷。近年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線,以加快工業化進程為目標,以西漢高速公路開工建設為契機,全面貫徹縣黨代會提出的“一廊兩圈三園四鏈”的經濟發展思路,圍繞壯大綠色食品、水電、礦產、生物、旅游、木材深加工開發等重點,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穩步推進企業改制,強化企業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尋求和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和突破口。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圍繞優勢資源開發,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重點抓好“果、菌、藥”三大主導產業,興辦了一批工業項目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以秦嶺豆制品廠、明強豆制品廠、正旺食品廠、友能臘肉廠等為主導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產值效益不斷提升;以石英砂、鉬礦、鐵礦、大理石材開發的礦產開采業逐步擴大規模,成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中藥資源為主的生物資源開發,在基地建設規模效益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大戶、能人進入天麻、豬苓、黨參等中藥材開發領域,以企業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促進藥材企業發展,形成一批農業生產型企業,帶動了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特別是隨著西漢高速公路建設的全面開工和寧陜連續兩年的災后恢復重建,帶動了礦產、采石加工、交通運輸、電力等行業,使寧陜的工業發展邁上了恢復增長的軌道。截止2007年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01億元,同比增長13.6%;工業總產值2.95億元,同比增長33.8%;農業總產值3.23億元,同比增長16%;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3億元,同比增長72.7%;完成財政總收入5799萬元,同比增長85.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01萬元,同比增長37.3%,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