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動機的作用是什么????
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并可再使用機械能產生動能,用來驅動其他裝置的電氣設備。大部分的電動電動機通過磁場和繞組電流,為電動機提供能量。
電動機(起動機)用途眾多,大至重型工業,小至小型玩具都有其蹤跡。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會選擇不同類型的電動機,以下是一些例子:
制風設備,例如電風扇、升降機(電梯)、地下鐵路、電車、電動汽車、汽車、噴射機及直升機的起動馬達(starter motor)、工廠與大賣場的運輸帶、公交車上的電動自動門、電動卷閘;
光驅、打印機、洗衣機、水泵、磁盤機、電動刮胡刀、錄音機、錄影機、CD唱盤、高速升降機、工作母機(如:機床)、紡織機、攪拌機。
原理
起動機的旋轉原理的依據為佛來明左手定則或是右手開掌定則,當一導線置放于磁場內,若導線通上電流,則導線會切割磁場線使導線產生移動。電流進入線圈產生磁場,利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電磁鐵在固定的磁鐵內連續轉動的裝置,可以將電能轉換成動能。與永久磁鐵或由另一組線圈所產生的磁場互相作用產生動力。
起動機的種類很多,以基本結構來說,其組成主要由定子和轉子所構成。定子在空間中靜止不動,轉子則可繞軸轉動,由軸承支撐。定子與轉子之間會有一定空氣間隙(氣隙),以確保轉子能自由轉動。機殼(場軛)需要用高導磁系數材料制成,要當作磁路用。
直流馬達的原理是定子不動,轉子依相互作用所產生作用力的方向運動。交流馬達則是定子繞組線圈通上交流電,產生旋轉磁場,旋轉磁場吸引轉子一起作旋轉運動。
擴展資料:
研發歷史
1740年,第一個電動馬達是由蘇格蘭僧侶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創建的簡單的靜電設備。1827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安幼思·杰德利克(ányosJedlik)開始嘗試用電磁線圈進行實驗。杰德利克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后,稱他的設備為“電磁自轉機”。
雖然只用于教學目的,但第一款杰德利克的設備已包含今日直流馬達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定子,轉子和換向器。
1836年,美國一位鐵匠湯馬斯·達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制作出世界上第一臺能驅動小電車的應用馬達,并在1837年申請了專利。由于主要動力電池成本極高,在商業上不成功,達文波特破產。一些發明家繼續發展應用馬達,但都遇到了同樣電池發電成本的問題。
1845年,英國物理學家惠斯頓(Wheatstone)申請線性馬達的專利,但原理于1960年代才被重視,而設計了實用性的線性馬達每次目前已被廣泛在工業上應用。
1870年代初期,世界上最早可商品化的馬達由比利時電機工程師
1888年,美國著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應用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發明交流馬達,即為感應馬達。
1902年,瑞典工程師丹尼爾森利用特斯拉感應馬達的旋轉磁場觀念,發明了同步馬達。1923年,蘇格蘭人James Weir French發明三相可變磁阻型(Variable reluctance)步進馬達。
1962年,藉霍爾元件之助,實用之DC無刷馬達終于問世。1980年代,實用之超聲波馬達開始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