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重慶比,誰經濟發展更有前景?
原創2017-11-09黨鵬李瑞娜中經城事中經城事
建設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
成都將打造一座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11月9日,成都市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成都市提出,將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動力引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
目前,成都市新經濟總量指數、發展指數、競爭力分別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大數據、云計算、數字金融等新經濟代表行業在全國城市位居前列,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較大的發展潛力。
今年7月,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明確支持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營造“獨角獸”企業發展生態圈。
基于此,成都提出新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新經濟產值達500億元以上,新經濟總量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為了培育新經濟的發展沃土,成都在新經濟發展大會中提出,將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即大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大力推進人力資本協同,大力推進消費提檔升級,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大力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從而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業態衍生發展和新模式融合創新。
不僅如此,成都圍繞新經濟的發展,在體制、機制和理念上進行了系列創新。成都提出將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以新組織為主體、以新產業為支撐、以新業態為引擎、以新模式為突破的“五新”。“五新”之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表現形式,新技術、新組織是驅動力量,共同構成集成、協調、系統的新經濟發展路徑。
首先,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前沿技術,打破轉化壁壘,讓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力爭到2022年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RD經費支出占比達4.3%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以上。
其次,堅持以新組織為主體。推動各類創新組織、創新企業迅速成長,培育扶持一批“獨角獸”企業,聚集一批新經濟領域高端領軍人才。力爭到2022年成都市新經濟企業達到10萬家以上,其中獨角獸企業7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60家以上;科技創業者規模突破28萬人。
第三,堅持以新產業為支撐。順應新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工藝流程、產業場景、創意設計和生產要素組合再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力爭到2022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0%以上,形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汽車裝備、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文化創意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第四,堅持以新業態為引擎。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融合,建立“互聯網+”創新聯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精準醫療、互聯網教育、IP經濟等新業態。力爭到2022年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2.2萬億元,大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到100%。
第五,堅持以新模式為突破。加速發展平臺服務模式,創新發展共享服務模式,積極引入共享經濟企業在蓉設立分支機構。力爭到2022年大數據應用更加廣泛,共享經濟規模顯著增強,打造一批交易額過百億的示范平臺。
為了推動新經濟的發展,在9月29日,成都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成立了成都新經濟研究院。該院的成立旨在為成都市新經濟發展提供態勢感知、趨勢預測、政策設計、決策判斷、平臺運營、對外合作、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