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明霞:什么人在買“長大”了的smart?
“去年,我們很高興看到smart品牌、產品、商業模式的煥新落地,今年我們迎來‘進化和迭代’。”
在Smart品牌成立25周年慶典活動中,張明霞(Smart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后副總裁)用“煥新”落地,總結了Smart的2022。
2019年,奔馳和吉利各自持股50%成立了Smart全球品牌公司,并宣布將其轉型成為一個純電品牌。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煥新后的Smart首款車型——精靈1號,于去年九月開啟交付。在過去5個月的時間內,累計交付了1.6萬臺新車。
平均每個月3000臺出頭的銷量,對于一個原本背著燃油車品牌“負資產”、剛剛完成賽道切換的品牌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Smart精靈1號交付情況一覽
汽車產經認為,Smart轉型初戰告捷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產品定位。
曾經那臺2米出頭的smart fortwo在中國銷售近十年,絕對銷量并不大,但憑借獨特的個性,收獲了大量忠實的粉絲,成為了都市精品車的代表作之一。
電動化轉型后,Smart"長大了"。但4米出頭的精靈1號,依然延續著smart固有的設計風格,和潮酷、個性的理念,這也讓它成為市場中非常獨特的存在。
以20-25萬這個價格區間橫向對比,幾乎沒有品牌會把車設計得像Smart一樣精巧、圓潤。除了老對手MINI以及甲殼蟲,但這兩位還停留在燃油車時代。
而風格接近的精品SUV,在品牌力上相比Smart又差那么點意思。
第二,盡管同樣是燃油車品牌轉型,但在Smart的燃油車產品已經全面退出的情況下,煥新成為一個純電品牌就不存在資源內耗的問題了。
一來一去,Smart在新能源浪潮中成功開辟了一小片藍海,配合著在吉利資源支持下迅速鋪開的渠道網絡,二次創業的Smart暫時站穩了腳跟。
可以說,在傳承與創新之間,Smart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但立足之后,更大的挑戰還在路上。因此像開頭張明霞所說,Smart接下來的任務還有迭代和進化。
NO.1
[二次創業的smart,比歐拉smart點?]
在Smart品牌25周年慶典活動中,精靈1號家族的新成員Smart精靈#1 Pro版本開啟大定。?
一個細節是: 區別于其他版本,這個版本使用磷酸鐵鋰電池,CLTC續航縮減到了400KM,同時也把精靈1號家族的起售價拉低到了17.9萬。
張明霞說:“這個車型配置的出現是傾聽用戶聲音的結果。Smart在和用戶共創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并不需要那么長的續航。”?
以Smart城市用車的核心使用場景來說,400公里的續航確實夠用。?
況且在當前行業價格戰如此激烈的背景下,適當降低入門門檻,也更有利于終端的銷售。
不過同時,張明霞表示,smart不會通過直接降價的方式參與價格戰。 “如果品牌是最過硬的護城河, 短期降價是對品牌價值的一種傷害,不能采用這種短視的、對品牌有傷害的行為。 ”?
隨著Smart精靈#1 Pro版的登場,精靈一號家族總共有6款車型在售,價格區間17.9-27.9萬元。?
以這個價格區間來做橫向對比,精靈1號的續航、加速乃至輔助駕駛功能等,都只能算主流,并不拔尖。?
但正如前文所言,精靈1號勝在足夠獨特也足夠均衡。?
Smart精靈1號車型動力參數對比?
從2.5米的袖珍小車,長大到4米多緊湊型SUV,Smart并沒有像同價位的主流做法一樣,去追求很大的尺寸。?
“精靈一號,提倡緊湊于外、寬適于內的設計理念,延續了此前潮酷的風格以及四輪四角的設計原則。”張明霞說道。?
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是:Smart精靈1號的車身只有4.29米,緊湊型車的水準,但2.75米的軸距卻是B級車的水準,空間上完全可以滿足家用。?
以上這些特征,加上潮酷的風格以及多達十余種的車身配色方案,讓Smart顯得很獨特。?
官方對這臺車的定位是“有范家庭”和“潮酷玩家”。 前者指代追求時尚的兩口或者三口之家,后者是單身潮流的個人群體。?
張明霞表示,精靈1號目前的用戶畫像,基本符合預期,同時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首先,用戶的年齡跨度從20-50歲甚至更大,遠超預期。另外家庭用戶的占比也比想象中要大。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Smart產品煥新之后,確實有了更強的普適性。?
另外,也有個意料之中的數據:女性用戶的占比達到了7成左右。但Smart并不希望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專為女性的品牌。?
“被女性用戶認可,與品牌定義為女性商品,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張明霞說道。“我們在產品的設計中,是希望能夠突破性別限制的。”?
這一點上看,Smart至少比歐拉要清醒得多。?
Smart精靈3號申報圖?
此外,Smart的第二款車——精靈3號將很快問世。從工信部的申報信息來看,其尺寸略大于精靈1號,仍然定位于小型SUV。?
在尺寸接近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兩款車的內耗? Smart計劃明年推出的新車,是否會改變小型車的車設,尋求更大的市場空間??
對于這些問題,Smart暫時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
但張明霞表示:“不久前我們又做了一次用戶調研,問:‘為什么選擇smart?’答案依然是品牌理念、新奢設計。”?
NO.2
[沒有“負擔”的D2C代理直營]
產品革新之后,如何更好地平衡傳統渠道和新建渠道,這是每個轉型中的車企面臨的兩難問題。?
而Smart雖然曾是一個燃油車品牌,但它過去主要依靠奔馳的渠道進行銷售,并不像大多數傳統品牌一樣在轉型中有厚重的渠道資產。?
2019年,Smart品牌全球公司在告別燃油車時代的同時,也確定了D2C代理直銷模式。?
線上,打造官方APP、小程序和網站共同構成的數字生態系統,作為價格和服務標準統一的保障基礎。?
線下,Smart引入了經銷合作伙伴,構建由品牌旗艦中心、商超展廳、服務站、服務中心等組成的多層級銷售服務網絡。?
但同時,Smart直接掌握銷售權、自持車輛庫存,以確保統一、透明、穩定的價格體系,并直接為用戶提供車輛交付服務,而合作伙伴只需輕量化投入,專注于為用戶提供銷售體驗和售后服務。?
只看操作方式,Smart這一套D2C直銷代理模式和大眾在ID系列上推行的代理直營模式異曲同工。?
但正如前文所言, smart品牌過去沒有厚重的渠道資產,同時徹底完成了和燃油車的切割,所以其D2C模式目前進展較為順利。
據張明霞介紹,Smart已經攜手代理商伙伴打造了154家銷售服務網點,年內將擴張到200家,覆蓋60多座一線、新一線以及二線城市。?
在保持渠道擴張速度的同時,張明霞還表示,并不希望代理伙伴成為單純的執行者。?
“我們不久前剛剛成立了代理商委員會,希望和代理商構建更加豐富、多層次的對話機制,對我們共同的品牌和產品進行決策共創并共享用戶服務經驗。”?
到這里,可以說Smart的D2C模式有個還不錯的開局,但隨著產品線的豐富和渠道網絡的擴張,能否延續服務的一貫性,依然還存在疑問。?
“銷售網絡能不能持續、健康、良性地往下發展,這是管理層和董事會在更高層面考核我們的KPI。”張明霞說道。?
NO.3
[回應訂閱付費:硬件沒收錢]
進入軟件定義汽車的電動化時代,Smart試圖嘗試一些新的盈利方式,比如一直存在爭議的付費訂閱模式。?
今年初,Smart 精靈1號推送了付費選項:?
車內的前排座椅加熱、前排座椅通風、方向盤加熱,都需要付費訂閱使用,訂閱方式包括一次性付費以及包年、包月三種。?
這種比較前衛的操作方式引起了大量用戶的爭議,其中以負面看法居多,在這次采訪中,張明霞也正面回應了此事。?
她說:“訂閱模式,我們更愿意稱作‘靈活選裝’。預埋硬件從生產制造到安裝成本并沒有計入整車售價,在財務核算中也單獨作為一個條目,叫‘靈活選裝’。”?
言下之意就是,雖然對座椅通風、加熱這些服務單獨收費,但Smart并沒有重復收費。?
“這樣做有三大好處,第一:提高標準化程度,實現生產效率提升,用戶可以更快拿到車;第二:用規模效應降低預埋硬件的單價成本;第三:讓用戶擁有更靈活的選擇。”張明霞進一步解釋道。?
事實上,訂閱收費模式并不新鮮,是許多品牌都在都在探索的未來盈利方式之一。甚至有業內大咖提出過“硬件不盈利,靠后期的軟件服務掙錢”的理念。?
如果按照張明霞的回應,Smart倒是率先踐行了這一理念。?
只不過當預裝硬件跟隨車輛售賣時,消費者很難相信他們事先沒有為這些硬件付錢,車企也難以自證清白。?
總而言之,讓消費者接受并認可訂閱付費的理念和方式還需要很長時間。張明霞也表示,會依據用戶的反饋適時進行調整。?
NO.4
[寫在最后]
二次創業之后的Smart變了,也沒變。
借著這次全面煥新,張明霞宣布將重啟Smart的標志性用戶活動Smart times。?
她說:“Smart探索都市最佳出行方案的初心,25年來積累的品牌理念和用戶共創的精神不會變。”?
但另一方面,Smart又確確實實地長大了,不僅僅是車身尺寸變得更大,更加實用主義。?
更重要的是,在Smart的新生中,中國成為了這個老品牌的核心策源地,這里無疑有更好的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土壤。?
所以在這變與不變中,Smart悄然完成了品牌優勢和產品能力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