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渦輪增壓一般稱為Twinturbo或Biturbo,雙渦輪增壓是渦輪增壓的方式之一。針對廢氣渦輪增壓的渦輪遲滯現象,串聯(lián)一大一小兩只渦輪或并聯(lián)兩只同樣的渦輪,在發(fā)動機低轉速的時候,較少的排氣即可驅動渦輪高速旋轉以產生足夠的進氣壓力,減小渦輪遲滯效應。在雙渦輪增壓的汽車上會看到2組渦輪通過串聯(lián)或者并聯(lián)的方式連接。并聯(lián)指每組渦輪負責引擎半數汽缸的工作,每組渦輪都是同規(guī)格的,它的優(yōu)點就是增壓反應快并減低管道的復雜程度。串聯(lián)渦輪通常是一大一小兩組渦輪串聯(lián)搭配而成,低轉時推動反應較快的小渦輪,使低轉扭力豐厚,高轉時大渦輪介入,提供充足的進氣量,功率輸出得以提高。可變截面渦輪增壓,為了讓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在高低轉速下都能保證良好的增壓效果,VGT(VariableGeometryTurbocharger)或者叫VNT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便應運而生。在柴油發(fā)動機領域,VGT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早已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由于汽油發(fā)動機的排氣溫度要遠遠高于柴油發(fā)動機,達到1000°C左右(柴油發(fā)動機為400°C左右),而VGT所使用的硬件材質很難承受如此高溫的環(huán)境,因此這項技術也遲遲未能在汽油機上應用。近年來,博格華納與保時捷聯(lián)手克服了這個難題,使用了耐高溫的航空材料技術,從而成功開發(fā)出了首款搭載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的汽油發(fā)動機,保時捷則將這項技術稱為VTG(VariableTurbineGeometry)可變渦輪葉片技術。『一般的渦輪并沒有導流葉片的結構』VGT技術的核心部分就是可調渦流截面的導流葉片,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渦輪的外側增加了一環(huán)可由電子系統(tǒng)控制角度的導流葉片,導流葉片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但是葉片角度可以調整,在系統(tǒng)工作時,廢氣會順著導流葉片送至渦輪葉片上,通過調整葉片角度,控制流過渦輪葉片的氣體的流量和流速,從而控制渦輪的轉速。當發(fā)動機低轉速排氣壓力較低的時候,導流葉片打開的角度較小。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此時導入渦輪處的空氣流速就會加快,增大渦輪處的壓強,從而可以更容易推動渦輪轉動,從而有效減輕渦輪遲滯的現象,也改善了發(fā)動機低轉速時的響應時間和加速能力。而在隨著轉速的提升和排氣壓力的增加,葉片也逐漸增大打開的角度,在全負荷狀態(tài)下,葉片則保持全開的狀態(tài),減小了排氣背壓,從而達到一般大渦輪的增壓效果。此外,由于改變葉片角度能夠對渦輪的轉速進行有效控制,這也就實現對渦輪的過載保護,因此使用了VGT技術的渦輪增壓器都不需要設置排氣泄壓閥。需要指出的是,VGT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只能通過改變排氣入口的橫切面積改變渦輪的特性,但是渦輪的尺寸大小并不會發(fā)生變化。如果從渦輪A/R值去理解的話,可變截面渦輪的原理會更加直觀。『也有的廠商將這項技術稱為VNT,比如沃爾沃和奧迪,它們在本質上是一樣的』A/R值是渦輪增壓器的一項重要指標,用以表達渦輪的特性,在改裝市場的渦輪增壓器銷售冊上也常有標明。A表示Area區(qū)域,指的是渦輪排氣側入口處最窄的橫切面積(也就是可變截面渦輪技術中的“截面”),R(Radius)則是代表半徑意思,指的是入口處最窄的橫切面積的中心點到渦輪本體中心點的距離,而兩者的比例就是A/R值。相對而言,壓氣端葉輪受A/R值的影響并不大,不過A/R值卻對排氣端渦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A/R值越小時,表示廢氣通過渦輪的流速較高,這種特性可以有效減輕渦輪遲滯,渦輪也就能在較低的轉速區(qū)域取得較高的增壓,而發(fā)動機高轉速時則會產生較大的排氣背壓,使高轉速時功率受到限制。反之,當A/R值越大時,渦輪的響應速度就越慢,低轉速時渦輪遲滯明顯,不過在高轉速時,擁有較小的排氣背壓,且能夠更好的利用排氣能量,從而獲得更強的動力表現。而VGT技術所實現的截面可變就是指改變A值。當葉片角度較小時,排氣入口的橫切面積便會相應減小,因此A值會隨之變化,從而擁有小渦輪響應快的特點。而當葉片角度增大時,A值隨之增大,這時A/R值增大,從而在高轉速下獲得更強的動力輸出。總而言之,透過變更葉片的角度,VTG系統(tǒng)可隨時改變排氣渦輪的A/R值,從而兼顧大/小渦輪的優(yōu)勢特性。盡管結構和原理都很簡單,但VGT可變截面渦輪技術對于增壓效果的提升非常顯著,在目前主流的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上,這項技術已經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應用。不過,由于硬件材質的限制,這項技術在排氣溫度較高的汽油發(fā)動機上才剛剛起步,保時捷和博格華納的合作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先河。不過,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這項技術在未來的汽油發(fā)動機上必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