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風云巨變 中國車市15年大記事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2002-2017,太平洋汽車網從成立到現在的15年,也是中國汽車行業野蠻生長的15年,我們從一個視汽車為中產階層奢侈品的時代過度到汽車成為家家戶戶必需品的時代,這中間,經歷了無數個里程碑的時刻。
所謂風起云涌、命運變遷,汽車行業的走向就在這一次次里程碑時刻串起來的時間線中敲定。回頭再看,每一次都是行業的巨變,只是當時,還以為是風輕云淡的普通一天。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太平洋汽車網15周年系列文章
2002年是中國汽車市場“井噴”的一年,全年產量和銷量分別為325萬輛和324萬輛,同比增長38%和37%。
● 銷量
325萬的總銷量中,轎車109萬輛、貨車109萬輛、客車106萬輛,都突破100萬輛大關。轎車市場表現尤為醒目,增長率超過50%,也就是家用車市場的崛起。
● 產量
有了這狂暴的增長率,中國汽車產量在全世界的排名也大幅上升。2001年中國汽車產量為234萬輛,排位在全球汽車產量第八位;2002年,就直接躍升至第五。
2002年 全球汽車總產量前5名 | |
國家 | 銷量(萬輛) |
美國 | 1224 |
日本 | 1026 |
德國 | 548 |
法國 | 338 |
中國 | 325 |
這是中國汽車市場增速開掛的一年,也開啟了中國汽車市場連續開掛的節奏,僅僅7年之后,我們的汽車總銷量就翻4倍多,在2009年以1300萬余輛的成績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這一年,中國道路交通安全終于首次等來了法律依靠。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獲得通過,法律共八章,于200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并在2007年和2011年兩次修訂。
在此之前,我國交通管理只能遵照1988年3月9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而這只是規章,并非法律,法律效力不在一個等級。
并且,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律標準,全國各地紛紛推出不同版本的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由此造成的交通糾紛越來越多,這就是社會發展過快,原先的法律已經跟不上節奏了。
● 行人違章,是否白撞?
《道路交通安全法》對諸多日常問題做了更細化的說明,在道交法出臺前,“人車相撞,行人違章,由行人擔全責”是全國許多城市通行的事故認定準則,俗稱“撞了白撞”。
而法案出臺后,即使是行人違章全責,機動車也要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但是這個“一部分”的解釋相當模糊,又造成了不少困擾。
2004年5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后第9天,一名車主在北京南二環封閉主干道上正常行駛時,因躲閃不及將一名違法橫穿主路的行人撞死,法院終審判決機動車承擔50%的責任,賠償15萬元。
判決雖然體現了對行人、非機動車的弱者關懷,但是機動車主找哪兒訴苦去?隨后的2007年修訂法案中,明確規定行人、非機動車全責的,機動車只用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可現實中,由于機動車都有第三者保險,行人、非機動車則沒有保險,交警會怎么判,大家都清楚。
不論怎樣,對全國有約束效力法律的出臺讓中國道路交通管理走上了正軌,并且,日后一次次的修訂和完善也讓大家的出行更有秩序、更有安全保障。
2004年6月18日,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召回有缺陷的馬自達6轎車,被稱為“國內第一召”。同年,中國的首部汽車召回法規《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于10月1日起開始生效。
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市場中向來占據主動地位的車企基本上都無動于衷,頂多就是以免費保養、定期檢測為借口息事寧人。一是因為這種事情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二是不被國內消費者理解,在大家還沒適應召回常規化的時期,不少認為“召回”就是你產品質量不行,怎么把不合格的車拿出來賣了。
人無完人、車無完車,任何一款車都不敢保證在出廠前就考慮到在設計上規避所有風險,而且還要保證在生產、制造環節中不出任何問題。在這個世界上,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沒召回過一次車型。
從平民家用品牌豐田、通用、大眾到頂級豪車法拉利、賓利、勞斯萊斯都召回過,召回是車企對自己產品、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這真的不是什么質量不好的丑聞。想想大眾排放門、高田氣囊案這種,要是車企明知道自己的錯誤不改正、不召回,到最后,造成的危害就是填不滿的大窟窿,不論是對車企自身還是消費者而言。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