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領界&廈門老司機 不得不說的故事(下)
這時候網友們是不是想問,為什么這座島叫鼓浪嶼?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鼓浪嶼不大,有句話形容它再貼切不過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如幼稚園至中學(幼兒園3所,小學3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3382人)、銀行、醫院、菜市場、音樂廳等等,島上應有盡有。
當然,鼓浪嶼除了有海上花園之稱外,還素有萬國建筑博覽館的名號
在島上不僅有中國傳統建筑,而其他像宗教建筑、園林建筑、居民建筑等,在鼓浪嶼都可以找到其影子,尤以園林建筑的廓、亭、閣、樓、橋,菽莊花園里樣樣齊全,如渡月橋,如壬秋閣,如小板橋和四十四橋,如蛇嶺花苑長廓,又如用“疊石”的累古而成的“十二洞天”,俗稱“猴洞”;依墻而造的頑石山房的石壁和“人造瀑布”。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以后,廈門成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強蜂擁來到鼓浪嶼,搶占風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別墅公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華僑也回鄉創業,在鼓浪嶼建造許多別墅住宅,短短15年內就建造1000多幢。這些別墅小巧玲瓏,散落在山坡、海邊的綠樹叢中,非常幽靜別致,構成鼓浪嶼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鼓浪嶼的一筆寶貴財富。,鼓浪嶼島上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中外建筑。有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中西合壁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屋舍,也有19世紀歐陸風格的原西方國家的領事館,還有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精品的菽莊花園。
1841年英軍次進犯,廈門、鼓浪嶼陷落,廈門被占領了10天,而鼓浪嶼被英軍強行占據了長達5年之久。1843年,英國率先在這里設立領事館,首任領事就是當時攻打廈門的海軍艦長。1844年,第二任領事建造了領事樓。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