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這里只有詩情畫意
詩情畫意婺源風光
提起婺源,一時不知該如何形容。那里的山不高,隱隱地起伏,溫柔地把村莊擁在懷里;那里的水不深,潺潺地流出山谷,逶迤地環繞著村郭;那里的村莊阿,小而寧靜,百來戶人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邊,白墻灰瓦,重重疊疊,倒影如畫,在日色的推移中,宛如一抹淡淡的鄉愁。而那緩緩流過的歲月,更是一首讓人低徊不已的詩……
婺源的清晨格外寧靜。田野散發著花草的幽香,油菜被 沉沉的露珠壓得抬不起頭。四下靜悄悄的,遠處偶爾傳來嬌嫩欲滴的鳥鳴聲。淡藍的天空下,村莊依然在熟睡,如梳的彎月掛在對面的山巒上。漸漸地,山那邊透出幾絲霞光,光線越來越強,剎那間,把天空渲染成緋紅的一片。青山和田野沉浸在薄紗般的曙光中,玫瑰色的云朵在清澈的溪水中靜靜流淌。一群雪白的鴨子嘎嘎地游過,搖曳出長長的波紋。村莊終于蘇醒了,炊煙裊裊升起,男人牽著耕牛到地里干活,溪邊燦若明霞的桃樹掩映著洗衣的身影。村頭的小學校里,傳來孩子們瑯瑯的書聲。鄉村的一天就這么開始了。
太陽升到空中,晞干大地的露水。晴艷的陽光下,群山閃閃生輝,仿佛一群美麗的少女,手拉手簇擁在村子四周。田野里的油菜花吮吸著陽光的精華,一點點舒展開燦爛的花瓣。正午時分,陽光綻放出所有力量,整個山谷赫然呈現出一片金黃,襯著微微泛紅的土地,顏色濃烈得令人眩暈。那接近一人高的油菜花,仿佛凡高筆下的向日葵,生機勃勃地跳躍著,生長著。古老的馬頭墻湮沒在花的汪洋中,斑駁的墻體與四處蔓延的金黃彼此掩映著,是只屬于中國的田園感覺。漸漸地,陽光有些疲倦了,金色沉淀下來,一切都靜寂了,村莊、流水包裹在油菜花惱人的濃香中。村頭的廊橋下,原本閑聊著的老人漸漸盹著了。
傍晚時分,天邊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濡濕了遠山的身影。田野濕漉漉的,平靜的溪水中,現出一個個圓圓的波紋,屋檐鱗次櫛比的倒影也隨之蕩漾。田里的人收工回家了,在門廊下邊抽煙邊和街坊聊天。一個看上去像教書先生的人坐在家里的門檻上,翻著一本有些泛黃的圖書。在村中的小巷里漫步,就著天光,讀出巷口上墨跡書寫的名字:“匯川巷”、“元吉巷”、“守檢巷”、“玉映堂巷”,時光仿佛退回到百年以前。最喜歡的還是的“添燈巷”,讀著這個名字眼前仿佛展開一幅畫卷:夕陽西墜,燕子回巢,青山投下狹長的陰影,昏暗的巷子里,燈一盞一盞次第亮起,黃色的光暈呵護著寂靜的鄉村夜!
然而,婺源最美的還是有星星的夜晚。深藍色的天空中點綴著無數的星星,一顆一顆,晶瑩而又多芒,好像一群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從遠處飛來,被連綿的群山圍起,放養在天空的牧場中。一時間,遠山,田野,村莊,流水都沐浴在淡而清澈的星光中。夜深了,有微風拂過,天上流云舒卷,透過如紗的云層,星星仿佛搖搖欲墜,又似乎在喃喃低語。村莊在散亂的星光下,睡得更熟了。
在婺源的日子里,我喜歡坐在農家的閣樓上,手捧一杯清茗,在晨光與暮色的交替中,靜聽潺潺的流水。那個時刻我感到自己與自然是和諧共處的,是彼此相融的:山水給予我關愛,我亦回報以赤忱,也許這就是婺源給人的感覺……
在黑夜的星空下如小精靈一般的螢火蟲——就好象是農村最美的幻想了,但在婺源,還有著比幻想更美的景物。我有幸去了一回這個最美的農村。
那是一個夢一般即遙遠又真實的古老村落,河水倒映著徽派(解放以前這里是屬于安徽省)建筑典型的標志——馬頭墻,雪白的墻身,青黑色的瓦,屋頂是刻著格式圖案的飛檐翹角,直指蒼穹,在藍天綠樹映襯下分外矚目。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朱熹,江永,詹天佑等都出于此處;自然的風光真是如詩如畫:層層疊翠的山林,碧綠綢絹的小河,蜿蜒的石板路連著一個個依山傍水的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野……
在這里,風景是不需要刻意的尋找,在你一步之間有時候就是另一幅花卷;有時在同一個地方突然一陣急雨,那雨后的青石板路便會反射著柔和的光線,天光之下的黛瓦粉墻就顯得更生動了;婺源的夜晚讓人安靜,遙望夜空,繁星點點,有流星劃過寂靜得夜空,留下那瞬間得光痕,讓人遐想,螢火蟲還是那樣的在草中不停飛舞,鄉村的夜就是那樣的美;清楚霧氣還未散去,天地間有一種水墨的清冷,田間秧苗正綠,蟲子的鳴叫漸漸散去;遠遠看去,見意老農荷鋤行進,身后還有一只大黃狗溫順隨行!
在這里可以全身心的放松,猶如靜靜流淌的河水,輕輕漂浮的白云,紛紛散落的雨滴,悠悠飄散的花香,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感受每一刻的美妙,體會每一份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