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比亞迪發布2024年財報,以營收7771.02億元、凈利潤402.54億元的亮眼成績單,再次刷新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認知。其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達29.02%和34%,全球銷量突破427萬輛,蟬聯全球新能源車銷冠。

比亞迪的財務數據呈現出規模擴張與質量優化的雙重特征。從業務結構來看,汽車及相關產品收入6173.82億元,占總營收79.45%,同比增長27.7%,繼續鞏固其新能源汽車主業的領先地位;而手機部件與組裝業務收入1596.09億元,以34.6%的增速成為多元化布局中的新增長點,有效提升了抗周期風險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凈利潤增速(34%)超越營收增速(29%),這一差異背后是研發投入的強力驅動——全年研發費用達542億元,同比增長35.68%,累計研發投入超1800億元,持續支撐刀片電池、智駕系統等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品毛利率穩居行業前列。

此外,財務健康度同樣亮眼:1549億元的現金儲備創歷史新高,120.77億元的股息派發計劃(每股3.974元)與600億元低風險理財產品投資,既體現了對股東回報的重視,也彰顯出對長期戰略布局的資金底氣。

比亞迪的持續增長離不開其構建的多維度戰略縱深。在技術層面,公司以“電動化上半場+智能化下半場”為框架,通過高強度研發投入形成全產業鏈技術壁壘。刀片電池技術推動磷酸鐵鋰重回主流市場,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加速普及至全系車型,這種“技術普惠”策略既鞏固了大眾市場基本盤,又為仰望、騰勢等高端品牌提供差異化支撐。

全球化布局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2024年海外銷量41.7萬輛,同比激增72%,海外收入2219億元占總營收28.5%,通過在歐洲、東南亞等地建廠,其戰略已從單純產品出口升級為“產業鏈出海”,有效規避貿易壁壘并提升品牌溢價。

更值得關注的是生態協同效應——從動力電池、光伏儲能到城市軌道交通(云軌、云巴),比亞迪圍繞“清潔能源+智能交通”打造的閉環生態,實現了研發資源共享與綜合成本優化。例如儲能業務與新能源汽車共用電池技術,光伏業務為充電網絡提供綠色電力,這種跨領域協同成為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比亞迪的實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提供了鮮活范本。其一,公司實現了從規模競爭向價值競爭的跨越:盡管凈利潤率5.18%仍低于部分國際車企,但通過技術溢價與成本控制,其高端品牌“仰望”車型均價突破80萬元,驗證了中國品牌高端化路徑的可行性。
其二,產業鏈話語權的重塑更具行業意義:對上游供應商平均付款周期127天優于行業水平,自研芯片、自建電池產線使供應鏈自主化率超75%,這種“強鏈補鏈”模式顯著降低外部風險。
其三,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的平衡策略值得借鑒:2024年國內納稅510億元超過凈利潤總額,近97萬員工規模中研發團隊占比超12萬人,這種“商業向善”的實踐既獲得政策支持,也塑造了可持續的品牌形象。

點評:比亞迪2024年財報不僅是一份業績總結,更是中國制造業向高端躍遷的里程碑。通過技術創新突破、全產業鏈布局與全球化進階的三重驅動,比亞迪為行業提供了“規模增長與價值突破并行”的戰略范本。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從電動化轉向智能化的關鍵節點,這家中國巨頭的探索或將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其發展路徑對中國高端制造業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