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方面的解釋顯然很牽強,因為既然寶馬3系列和5系列決定了要在華晨中華轎車生產線上生產,那么,無論如何,市場上總會有由華晨寶馬生產的第一批新車,它們的質量就不需要有保證了嗎?如果出故障,是不是就不會對寶馬的品牌產生負面影響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媒體記者們不難看出這是有關方面的一種“托辭”。聯系到國產寶馬身上看不到華晨的一點點痕跡,人們不難猜想,原因可能只有兩個:第一,寶馬急于趕在奔馳前面推出國產高檔轎車,以占有市場制高點,而華晨方面并沒有準備好,結果就只好推出實際根本算不上國產化的國產寶馬;第二,寶馬對華晨并不放心,為避免寶馬品牌受損,寶馬只好將本應出口中國的產品當作國產品推向中國市場了。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寶馬在中國難以找到合適的配件生產商,沒有了國產原器件的供應,寶馬即使有讓華晨的生產工人介入組裝,這樣的車的國產化率依然會很低。
當然,如果消費者真的能以國產車的價格購到進口車的品質,這也會讓人無話可說。但仔細了解了華晨寶馬的定價過程之后,記者們發現每部國產寶馬的售價中有高達9萬多元的一部分是用來準備繳稅(因為國產寶馬的國產化率沒有達到40%,國家可能要對國產寶馬征收整車進口關稅)的,這樣一個結果就是消費者付出的還是進口車的價錢。
既不是在國內生產(哪怕是1%),也不是以國產車的價格銷售,這樣的車稱之為“國產車”又有什么意義呢?
國產寶馬開了這一個先河以后,接下來的奔馳、VOLVO到中國生產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呢?
國家有關部門確實是應該“出手”的時候了。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