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汽車,是我們家做了多年的夢,來到美國,有了實現的可能。
美國不愧是個汽車王國,路上跑的,路邊停的,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都是各式各樣的汽車,整個美國就像是一個諾大的汽車博覽會,汽車似乎是俯拾即是。
美國的汽車市場比較發達,報紙、網絡等方面的信息較多,一些大商場等地還專門免費提供汽車銷售期刊。美國的“二手車”(舊車)市場也比較活躍,價位方面的選擇余地較大,對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比較有吸引力,考慮再三,我們打算先買一輛“二手”汽車,于是便開始了買車的“三部曲”:找車、聯系、看車,扎扎實實地體驗了在美國買車的全部感受。
首先是找車,每周四、六報紙上的汽車廣告是找車的主渠道,電腦上隨時發布的有關汽車銷售信息也是很重要的補充,再加上同事朋友介紹的一些汽車銷售信息,成了我們每天研究的內容。老公每周六起床外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離我們住的公寓不遠的路邊自動售報機那買一份報紙,回來后便在售車廣告欄中細細挑選起來,在比較滿意的汽車廣告上劃上標志,與此同時,在電腦里發現有合適的汽車,也打印下來,做好購車準備。
找好了目標車,接下來就需要和賣主聯系,一般是打電話,有時也發E-MAIL,聯系的結果也是各式各樣,最簡單也是最掃興的一種是被告知汽車已經SOLD(賣出)。有的汽車在聯系時問題才被發現,如是出過車禍的汽車,或是DEALER(專門做汽車買賣的人)賣的汽車等等,往往到了最后,可以看的車就為數不多了。
買車前先看車是少不了的,但看車也是困難重重,因為沒有車,出去看車就不方便。初來乍到,沒有什么朋友,左鄰右舍又不太熟悉,也不好意思多麻煩,即使鄰居肯幫忙,也不好意思跑到太遠的地方去看車,因此,有些比較理想但較遠的車就不得不放棄了,只能盡量找近處的車看,比較近的地方就騎著自行車去看,較理想的情況是能讓賣主開車上門,這樣往往容易失去一些好機會。車廣告比較簡單,往往只說優點,看過車后常常會感到失望:不是汽車漏油,就是發動機聲音不對等。有些雖然還算滿意,也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成交,這里面的故事更是一波三折。
老公選了一部98年的NISSAN汽車,跑到賣主那看時才發現是DEALER的車。買車前,老公廣泛請教了先來美國已買車的同胞們,并總結出了在美國買車時要注意的幾大事項:首先就是不能買DEALER的車,尤其是中東DEALER的車!這些車往往質次價高,魚目混珠。這些同胞們還痛說了自己買車時吃過的一個個苦頭,我們聽了后背直冒涼氣,暗暗下決心:決不能上同樣的當。沒想到這回竟然一頭撞到中東DEALER手里(該車是以私家車的名義作的廣告)。同去的鄰居開車多年,看過車后認為車況不錯,老公在這之前看車已經失望了好多次,心想費這么大勁跑來看車,只要車好就行,就不要“墨守陳規”了,決定還是買下這部車,就交了50美元定金。回來后老公趕緊到電腦里查這部車的資料,結果卻讓人哭笑不得:這部車竟然出租了三年,怪不得汽車里程那么高,那感覺好像到了談婚論嫁時才發現對象不清白一樣。老公氣量頗大,決定不計前嫌,重在表現,叫了兩個鄰居一同前往,準備付款后把車開回來。鄰居提醒老公付款前要做一下檢查,沒想到那個DEALER竟然死活不同意,好像怕被查出不是處女一樣。這就不可思議了,怕做檢查能保證沒問題嗎?這樣做還有什么信譽可言,真有可能是個陷阱,老公實在沒法將就了,一跺腳走人,算扔了50美元,初次領教了不聽同胞言的教訓。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