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之前先“問駕”,這簡單一句話問倒了多少老車主與燃油車企的心酸。2025年,國七排放標準的制定進入倒計時,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一場環保與技術革命。這場變革不僅重塑市場格局,更可能成為燃油車時代的“最后一條稻草”。

燃油車企的“三連殺”
國七標準對標歐七,而另一個關鍵的方向則是減污降碳,將氮氧化物排放限值降至30mg/km,一氧化碳排放限值縮窄至100-300mg/km,甚至首次納入剎車片磨損顆粒物等非尾氣管控項目。
對燃油車而言,僅通過內燃機優化已難以達標,需疊加更復雜的后處理系統(如SCR催化器、顆粒捕捉器等),這就導致單車成本增加約2-5萬元,所以技術成本也會增加。以長城哈弗H6為例,若升至國七標準,其終端售價可能突破15萬元,大大降下性價比優勢。
其實國六標準已讓部分經典燃油車型(大眾捷達、本田飛度)因排放不達標停產。國七的推行將進一步擠壓燃油車空間,特別是下沉市場用戶對“高成本、低殘值”的燃油車接受度下降,2025年1月新能源車滲透率雖短暫下滑至41.5%,但政策導向下,燃油車份額或于國七實施后跌破30%。
雖然歐洲、美國等主流市場暫緩歐七實施,但其新能源轉型趨勢明確,中國燃油車出口依賴亞非拉市場也逐步提高排放門檻。若國內車企無法做到同步提升技術,將面臨“內外夾擊”,即失去本土市場,又難拓海外空間。

政策倒逼技術躍遷
有人憂愁,自然就有人歡喜。國七的嚴苛標準實則是加速行業洗牌,具備技術儲備的車企可借機建立壁壘,搶占先機。如比亞迪DM-i通過高熱效率發動機+電驅系統,不僅兼顧排放,還提升性能,2024年銷量同比增長232%。
長城汽車針對重型車的國七標準,推出氫能重卡,規避純電補能瓶頸,搶占商用車先機。
從國七標準來看,其實就是將車企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協同”,比亞迪聯合寧德時代構建“電車—整車—回收”閉環,但傳統車企若不整合供應鏈,將難以應對成本與合規的雙重壓力。
像奔馳這樣的傳統巨頭,燃油車仍是利潤主要支柱,雖然在轉型過程中,但國七帶來的研發投入巨大,如對現有平臺升級改造,無疑加劇資金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新能源項目延期。

破局關鍵:放棄幻想,擁抱創新
對于燃油車來說可能是最后的突圍,內燃機并非沒機會,馬自達Skyactiv-3發動機通過均質壓燃技術將熱效率提升至50%,配合48V輕混系統,可滿足國七排放,但周期長、成本高,所以馬自達仍在為轉型而努力。
同樣轉型的傳統日系車企之一的豐田則不同,結合自身技術與提升智能化,打造首款新勢力車,訂單也相當可觀,上市一小時突破萬臺。而在燃油車方面,也啟動新一代的發動機開發項目,從源頭減少燃料中的碳含量,降低氣體與有害顆粒的排放,另外依靠現有的混動技術來滿足國七標準對環保的要求。

汽車網評:
國七標準倒計時,實則是汽車行業的“成人禮”。對燃油車而言,要么以技術革命延續內燃機的“最后一舞”,要么淪為歷史塵埃;對轉型中的傳統巨頭,則是蛻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