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車主林女士的遭遇引發關注:車輛在4S店保養僅三天后,發動機因不明液體侵入導致“穿缸”報廢。
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汽車后服務市場的責任界定難題,或許也折射出消費者與4S店之間存在的信任鴻溝。究竟是保養操作不當,還是車主使用問題?雙方各執一詞。

視頻截圖
保養三天后,發動機穿缸,雙方各執一詞
根據福建電視臺《第一幫幫團》消息,2025年2月12日,林女士駕駛的豐田車在行駛中突發發動機穿缸。
經4S店檢測,發動機內存在“疑似水的不明液體”痕跡,導致連桿彎曲疲勞斷裂,導致發動機破損。
值得注意的是,三天前,林女士剛在同一家4S店完成包括發動機清洗保護、節氣門清洗等項目的保養。

視頻截圖
由此,她質疑保養過程中操作失誤導致液體滲入,但4S店堅稱保養使用的保護劑“未涉及進氣口”,故障與保養無關,拒絕免費維修,并要求車主自費更換發動機。
據了解,林女士的車輛購于2021年,全程在該店保養,并購買了“三大件雙保無憂服務保險”,目前仍在保修期內。
所以,她希望4S店能免費維修更換發動機。然而,4S店以“不是發動機質量問題”為由拒賠。
爭議點:公開、透明與質疑,到底誰應該承擔責任
技術層面,汽修專家指出,發動機保養中若保護劑用量超標或操作不當,可能導致活塞環卡死,進而引發連桿斷裂。那么,這是否與4S店“操作合規”的說法形成直接沖突呢?
法律人士則強調,此類糾紛適用“高度蓋然性”原則,即4S店需自證保養過程無瑕疵,或證明損害由車主后續不當操作導致,否則應承擔賠償責任。
當然,到底該事件,是誰的責任,應該誰承擔責任,目前仍沒有定論,我們這里不作定論和揣測。
不過,值得注意的,林女士事件,或許暴露出兩大問題。一方面、目前,雙方各執一詞,缺乏第三方權威檢測機制,是否陷入了4S店“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爭議處理模式?
另一方面、保養服務的標準化與透明度是否存在不足的問題。試想一下,該問題出現在保養后三天,用戶由此質疑4S店問題所致。
如果4S店能夠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操作合理、合規、合法,并且具有足夠的透明度,那么這個問題存在的可能性是否會大為降低呢?

媒體關注
行業積弊已久,或許多管齊下才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縱觀國內車市,林女士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業積弊的縮影。解決此類糾紛,或許需多管齊下。
一則、引入第三方檢測機制,避免4S店“自查自辯”;無論對于4S店,還是對于消費者,都更加公平公正
二則、強化保養流程監管與透明度,服務方提供詳盡檢測報告與操作記錄,從而重建消費者與4S店之間的信任。
三則、完善消費者舉證支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是否需要逐步完善行業機制,從而盡量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
此外,對于消費者而言,學會保留保養單據、拍攝車輛狀態、及時獨立送檢是相當有必要的;
對于行業,則需建立更透明的服務標準和更嚴格的責任追溯體系。唯有如此,才能重建消費者信心,推動汽車后市場健康發展。

視頻截圖
本文結語:
4S店與消費者,本應該合作關系,但是卻因責任模糊,往往會成為雙方糾紛的導火索。
如果說林女士事件是一面鏡子,那么照見的是行業規范之失,也是消費者面對類似情況的無力感。同時,對于4S店而言,這件事情是否彰顯了透明度等方面的問題,也值得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最新消息顯示,目前針對這件事情,雙方已經協商解決,值得肯定。

好在問題已經解決
?當然,具體到一汽豐田來說,我認為,消費者其實也不必過于憂慮。我們相信,一汽豐田作為負責任的廠商,對于經銷商是足夠的監管力度的。如果消費者所遇到的問題屬實,那么一汽豐田定會秉承負責任的態度,為用戶解決問題。
最后,本文涉及到的事件,來源于媒體,目前一汽豐田廠商方面暫時并未回應,具體以官方回應為準。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運營部原創文章,總第11597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